導讀
通常上一代都看下一代不順眼,為什么這波年輕人卻格外受寵?
年輕化是時代感的共鳴,而不是對年輕人的討好。
如果你的品牌能夠彰顯強大的自信、能夠給他們引導,比刻意討好他們要有效的多。
頭兩年,有個年輕同事跟我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她說:
“老大,我們80后剛進入社會的時候,被貼了一大堆標簽,嬌氣、獨立性差、沒有責任心、垮掉的一代什么的;憑什么90后一踏入社會就是被一通追捧。真叫人想不通。”
另外一個事,也是一個哥們的話:“老苗你以后要盡量做QQ推廣,別做微信推廣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玩QQ的,在他們眼里,微信是我們這些‘老年人’用的。”
同以往的年輕人一走入社會就備受質疑不一樣,這一波90后、95后甚至00后,一上來就受到了社會和媒體的集體追捧和刻意的討好。
90后的創業神話在不斷上演,雖然破滅的是絕大多數,現在又開始炒作00后創業了。
打開微信,打開網絡,到處都是《不了解90后,你的企業就沒有未來》,《95后,正在殘酷懲罰不懂騷浪賤的品牌》,連徐新也跑出來說《90后,讓夜總會小姐都失業了》。
這兩年,到老苗公司來咨詢的老板們,經常提到的話題是“我們怎么跟90后溝通”,“我們要做品牌年輕化”,“我們的品牌70后、80后很認可,現在90后不認可了”。很多市場部同仁最喜歡看的就是《90后(95后)消費趨勢報告》之類。

但這樣做真的很有價值嗎?毛主席說,“凡事最怕認真二字”,我們從90后的市場價值上仔細推敲一下。
90年代,是執行計劃生育最嚴格的年代,生育率持續下降,從每年出生的嬰兒數量2000多萬到只有1000萬多一點。這么粗算來90后的人群數量是1.5個億左右,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略強。而00后的人數也基本接近。其數量都遠低于60后、70后、80后。
第二我們看90后的消費力,現在他們的年紀是18歲到27歲之間,還在讀書或者剛走出校門,別說有多大的消費力,大部分連經濟獨立都還沒做到。在如何消費上、消費決策上很多受父母影響還很大。
第三我們看話語權,雖然諸葛亮27歲就做《隆中對》了,但我們絕大部分還是普通人。18到27歲,正好處在剛剛踏入或者剛剛真正了解社會的年紀,一個在經濟上還沒完全獨立的孩子有多大社會影響力?一個工作中的基層員工有多大話語權?
當然,大部分人是用“未來式”來說事的,因為毛主席還說過,他們年輕人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世界“歸根結底”是他們的。那咱繼續撕。
這里有個發展的觀點,當世界屬于90后的時候,90后們早就不是年輕人了。
現在這個社會的金字塔尖站的還是5060后以及少量的70后,而掌握著社會財富消費權的,則是70和80后的剁手敗家老娘們,以及50、60后的廣場舞大媽。
當大量的90后,可以像馬云(1964年生)那樣叱咤風云、張嘴就是語錄的時候,可能至少要20年。
那么問題來了,20年后掌握了世界的90后,還會是現在的90后嗎?

老苗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提過(《少俠,放過我們這些老家伙吧,我們真的不需要騷浪賤》),我們看一個時代的消費群體,比如80后、90后或者以后的00后、10后,要看三個方面。
第一是看人的共性,看人性的相通之處,拿他們當“人”看,人性中永恒不變的東西他們那里照樣有。這是最主要的和最本質的。
第二是看年齡共性。比如年輕人的叛逆、在追求表現自我上有些極端、激素水平高容易沖動、意氣用事。這是每個年代的人在年輕時候的共性,但表現形式會不同,文革時候可能表現為“紅衛兵”,八九十年代,男生表現為激烈對抗的體育運動或者打群架,女孩子表現為“文青”,而現在可能用二次元、cos來表示。以前追金庸劇、瓊瑤劇,現在是韓劇偶像劇而已。形式不同,但實質一樣。
最后的結果是這部分特征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消失,最后回歸傳統。就像現在的孩子不用微信,是因為他們的熟人關系少,當他們長大,還是會采用類似微信的熟人化社交工具。而不是等他們長大就會淘汰微信。
第三才是不同時代賦予不同成長階段的人一些人群特征。這也很重要,但并不主流。所謂90后、00后,跟50、60、70后的最大差異,一個是在物質富足、社會分層下,在自由主義和平民主義理念下(較多元)長大,一個是在物質短缺、社會扁平下,集體主義和精英主義理念下(較單一)長大。而80后是個過渡階段。
如果你通過人的共性、年齡共性、時代特征、外部環境,四個維度來分析不同時代的人,你會發現沒有那個時代的人就是天縱奇才或者洪水猛獸,沒必要刻意追捧和討好。

通常是上一代看下一代不順眼,為什么這波年輕人格外受寵呢?“事出反常必有妖”,這里還真有些門道。
首先是時代話語權的問題,80后剛出道時,就已經體現出特立獨行、追求個人主義的特征了,當時是被踩的夠嗆。那個年代,也就是2000年之后,互聯網剛剛興起,社會的話語權,多掌握在60、70后手里,上一代人對這些叛逆者、挑戰者報以了相當的不友善。
記得韓寒那時候在央視做訪談節目,被窮追猛打般的圍攻,慘不忍睹,現在看來卻頗為滑稽。
現在90后開始出道,而社會的話語權還是掌握在那一批人手里,90后的父母多數60后,還有部分70后,看著自己孩子長大,對他們這個群體的成長有更多理解。因此當他們走上社會,就迎來了更多寬容、理解和支持。
所以80后是相對比較悲催的,出道時候被踩,現在網上跟90后互懟的也多是80后。
其次是媒體和投資人的導向問題。自從“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熱了以后,90后創業被推上神壇,被貼上了創業榜樣的標簽。這符合老苗說的“值得做容易做”的“二值原理”,其邏輯是,你看,連十八九歲小伙子小姑娘都創業成功了,你居然還在打工?你能坐得住嗎?你居然不焦慮嗎?你對得起自己嗎?這跟《清潔工創業成功月入百萬》,《農民工返鄉的千萬富翁之路》采用了一樣的邏輯,只不過看上去更高明,更有迷惑性而已。
在媒體和投資人包裝“90后創業”概念的推波助瀾下,90后被貼上了更多正向標簽。
第三,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新鮮事物。技術上的VR、大數據、云計算,文化上的各種網絡流行詞、新游戲、B站、二次元等等,讓人迎接不暇。
毫無疑問,在接受新鮮事物方面,年輕人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這讓很多人由此產生了壓力和焦慮,并把這種對新事物的無力感,轉移到對年輕人的追捧和討好上了。就像一個小孩子,哪怕只是教會或者演示給爺爺奶奶,如何使用微信如何發表情如何斗圖,就能被認為很厲害。
第四,很多傳統企業誤把自己品牌的老化,歸結到了年輕人不接受。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某休閑食品老板,先后幾次到我這邊講述自己產品及品牌升級的問題,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目前的品牌形象及理念,7080后的人是認可的,只是90后們覺得太老了,所以品牌出現了老化問題。
而實際上,他們品牌形象呈現的是90年代的風格,別說90后覺得老,老苗都覺得它老。
對于“年輕化”的判斷,其實不同年紀的人判斷標準不會差別太大,但不同時代卻十分懸殊。比如火爆網絡的“吐槽大會”,年輕人覺得它年輕,跟自己有共鳴,年長的人照樣覺得它年輕。而如果你最喜歡的歌是“菊花臺”,不光90后們覺得這是叔叔輩們唱的歌,連我這種“老年人”也不會覺得你有多年輕,雖然周杰倫一度是年輕人的集體圖騰。
年輕化是時代感的共鳴,而不是對年輕人的討好。

在這個成年人出于各種目的和想法,假意或者被迫逢迎年輕人的時代,你需要做的首先是要定力。
無論從消費力、市場容量、還是前景上看,我們都有更多選擇,不一定都湊熱鬧跟年輕人一起玩,做自己是做好的選擇。
即便一定要面對年輕人,刻意討好,并不是令人愉快的體驗。
有次跟某一面之緣的人聊天,大概對方覺得我是個讀過很多書的人,不想冷場,就問我喜歡看什么書,我說看營銷類管理類的書,其次就是相關的行為學、心理學。對方聽到心理學很興奮,然后就跟我聊弗洛伊德、榮格什么的,我尷尬的直冒冷汗。聽得出對方對弗洛伊德的學說并不了解,而我對精神分析法這種類似“星座”的心理學也非常不感冒。
于是,聊天在一片“呵呵”中進行,直到結束。
而現在大部分品牌在與年輕人溝通中,都是采用網絡化的“蠢呆萌”或者“騷浪賤”方式,看得讓人尷尬癌反復發作。
心理學家陳默教授曾經對90后群體做過一次深入的解析,得出五點結論,列位看官可以記一下,可能勝過讀100份“XX后消費趨勢報告”:
1、對話語權要求較高
2、情感負擔重
3、知識面廣闊
4、現實感弱
5、尊重個體的自由主義呈現前所未有的的認同。
缺乏集體感依托,又有著前所未有的情感負擔,這代年輕人可能比任何時代更加需要心靈寄托。如果你的品牌能夠彰顯強大的自信、能夠給他們引導,比刻意討好他們要有效的多,而你需要做的只是放松、別端著,去聆聽他們即可。
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年輕化是時代感的共鳴,而不是對年輕人的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