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知朋友中,我是第一個知道《羅輯思維》的人。在那個優質公眾號匱乏的年代,老苗向身邊大量的朋友推薦過《羅輯思維》。
同時,老苗的文章中也經常用《羅輯思維》的成功作為營銷案例,還會引用些從羅胖那里聽到的觀點,比如“國民總時間”,比如“不變的東西比變化的更重要”,可能原創并不是他,但至少我是在他那里先聽到的。

前段時間《羅振宇的騙局》刷屏了,身邊很多人都有共鳴,后面出現轉機,原作者說被人篡改了原意,事件才算過去。作為一個從事營銷工作的羅粉,老苗覺得有必要從營銷角度說點自己看法。先給羅胖洗洗地,再黑黑他,盡量做到四面樹敵,把羅粉和羅黑都得罪光。
我不是羅輯思維的會員,卻是羅振宇產業的淺度消費者,聽過不下50次的《羅輯思維》視頻,買過羅胖的幾本書,還在《得到》上給自己上小學的兒子訂過《老浦識字》,兒子聽的很不滿意,就又訂了《兒童博物學》,現在兒子聽的很嗨,那就聽下去,哪天要是不爽了,不聽就是了,但我不會因此覺得羅振宇是騙子。
在《羅振宇的騙局》刷屏之前,羅胖的質疑聲就很多,大概歸為以下幾類:
1、羅振宇提供的是“二手的知識”,就像別人已經嚼過的飯或者嚼過的口香糖,沒有什么營養沒什么味道。
2、消費了知識付費的人并沒有因此得到提高:思維沒有升級,能力沒有提升,薪水沒有漲,反倒因此多增加了許多焦慮,甚至因此疲憊不堪。這是羅輯思維最被詬病的地方。
3、碎片化學習不值得提倡,更應該進行系統化學習。
4、所謂知識付費是大忽悠。現在的知識付費被吹成了風口,被神話了。
5、羅就是商人,說的東西廣告味太濃,為了利益啥都說。

那老苗就跟看官們挨個扒一扒,尤其是關于羅是不是騙子,還有知識付費的事。
雖然“嚼過的口香糖”的比喻很生動,很能煽動人,但所謂“二手知識沒營養”,在邏輯上還是站不住腳的。
知識號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小到我們的生活常識,大到高大上的相對論,基本沒有那樣知識是百分百原創,總是跟前人的總結、創造有關。
而解讀知識,難免也會帶上自己的角度和看法,有可能帶給人新的啟迪,當然也有可能遺漏了真正重要的東西。這跟解讀人水平有關,比如老苗覺得易中天《品三國》就很有意思,而于丹講《論語》就很“雞湯”。所以一味強調二手知識像“吃別人嚼過的”是有些矯情的。
《羅振宇的騙局》中最讓人共鳴的是那個叫“劉剛”的例子:一個“知識焦慮癥患者”,通過“知識付費”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反倒更加焦慮。
這事歸罪于羅胖,有點表錯情了。焦慮者恒焦慮,以前他們緩解焦慮的方式可能是成功學、學英語、跑步、練氣功,現在又多了一個手段,所謂知識付費而已。
看書也好,聽培訓也罷,還是聽得到的“知識付費”,對于你最大的幫助只可能是獲取信息和啟發,離真正的能力提高和獲取技能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單手托球,另一只手扶住,置于身前,上臂和小臂呈九十度,眼睛盯著籃筐上方。從腰腹開始發力,用上臂和小臂力量將球推之最高點,手腕集中發力,用手指將籃球撥出。球投出后,呈向后旋轉姿態向前飛行”

上面這段話,是關于籃球投籃教學的幾乎所有基礎知識了,請問您知道了這段話后,離成為一個神投手還有多少距離?
答案很簡單,您知道這個知識跟成為神投手幾乎一毛線關系都沒有,因為成為神投手需要的是幾十萬次、上百萬次的有效投籃練習。
同樣,哪怕你啃完科特勒的《營銷管理》大部頭,并不會對你的營銷技能帶來質的提升。聽完馬云的系列講課,也不會提高你創業成功的幾率。憑什么聽了羅振宇的課,訂了得到的知識付費,就希望能夠脫胎換骨,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呢,否則就要罵羅胖騙子呢。
提高能力和技能的唯一途徑是有效訓練,行為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刻意練習”,有個粗放的定律叫“一萬小時法則”。
網傳藍翔校長榮蘭祥有句名言:
“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咱們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么區別呢”。
這么扯的一句話在網絡上卻很有市場,因為我們見過太多的大學生,甚至已經工作了多年的,卻依然身無所長,其創造價值的能力遠不如開挖掘機的、會炒菜的等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其社會競爭力自然也不高。
博學、思維深度、眼界、格局、視野等等,這些很重要,但往往并不能直接給你帶來變現。真正能讓你學以致用的是你的技能和能力,這些羅胖不能帶給你,任何人都不能帶給你,只有自己通過有效練習才能達到。
同樣,看“老苗撕營銷”也不能提高你的營銷能力,能夠給看官們一點思路上的啟迪我就覺得很滿意了。如果你指望看我的文章直接提高營銷技能,那一定會失望,即便你看科特勒也不會達到這個期望。如果我是收費內容,相信也會有不少人罵老苗是騙子。(后臺還真有類似留言,覺得看了老苗撕營銷貌似很厲害,但實際沒用,不是在文章下留言,否則就放出來讓大家看看了)
至于碎片化學習和系統化學習的爭論,老苗覺得完全取決于學習者本人。如果你是個系統思考的人,有系統知識結構的人,碎片的學習時間、碎片的信息,都會對你系統學習有幫助。馬桶上放本書,學到的東西照樣能系統化。反之,你就是接受系統的培訓,得到的也只是一鱗半爪的。
好,洗地結束,下面開黑。羅胖有那么多的質疑聲,而《騙局》的那篇文章反響又是如此熱烈,除了一些人表錯情,羅胖身上真有不小問題。
從“你身邊的讀書人”到坦陳“我就是個商人”;從付費會員到賣書賣月餅,到社群營銷,最后扎根到現在的“知識付費”;一開始羅胖自己死磕60秒、每周一期的視頻節目、跨年演講,現在又開始“去羅胖化”。羅振宇在創業道路上做了很多值得稱道的嘗試,可能由于定位和模式的多變,羅振宇說過很多自相矛盾的話,但每次都是振振有詞,給人一種“橫豎都有理”的感覺。
比如早期倡導U盤化生存,大談市場化的各種作用,無所不能;后面做大了,估計是擔心政治風險,又開始強調國家集中力量做大事的好處。早期鼓勵大家創業的時候,跟大家說不要有存量思維,反復說自己把北京的房子賣了,后面又說“我半年后把房子又買回來了,難道還要告訴你嗎?”

這種例子很多,羅胖對此的解釋是:“對創業者來說,最重要一條:甭管聽誰忽悠,你的責任你自己負,因為,別人不會把他選擇的所有維度參數都告訴你。”
這句話是對的,但打碎了羅胖在原有粉絲中可信賴、有情懷、親切甚至賤萌的可愛形象,變得冷酷而猙獰。
第二,在老苗看來。所謂的“知識付費”僅僅是個概念,羅振宇就是個文化商人。
知識的一個本質特征是共享,而賺錢的基本邏輯則是壟斷。做營銷的講究定位,在消費者心智階梯中占據一個地位,本質上也是壟斷。
而打著“知識付費”旗號的產品,得到也好知乎也好,并不提供通過其它方式得不到的知識內容。它跟傳統的圖書、雜志發行、出版、音像制品發售沒啥本質的區別,只是形式上不一樣而已。
身邊有朋友說的好,“看羅輯思維,聽得到,我都是當娛樂節目看的。”我覺得這才是“知識付費”的正確打開姿勢。
但“知識付費”的概念,給了用戶花錢把知識買到的感覺,客觀上造成了用戶的期望值提高,結果卻是交了智商稅。就像同樣是褪黑素,用“腦白金”的概念就能賣的更貴一樣。
第三,羅輯思維的營銷手法,太像傳統的“保健品”了。
保健品抓的是“老年人的怕死,女人的臭美,男人的心虛”,而羅胖抓的則是“現代人的焦慮”,羅輯思維在宣傳中充分利用了保健品中常用的“恐嚇訴求”,盡可能的放大這種焦慮,而在產品宣傳中則明示和暗示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
打開現在羅輯思維的公眾號,到處都是“頂尖學者”,“名家大課”,“權威學科帶頭人”,類似“錯過XX你就虧大了”的驚悚標題,以及“節約兩倍筆記時間,節約三倍以上學習時間”的承諾。
一種“八金八鉆”“候總”的既視感撲面而來。吃相確實有點難看。
作為互聯網時代第一個成功的文化商人,羅振宇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他在獲得商業成功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非常多精彩的內容。而我們要做的是,不管是誰,都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思考。
最后,吐槽一下《羅振宇的騙局》事件中羅胖的公關。
羅胖沒有正面回應,而是引用了一個叫劉潤先生的評價,說這和自己看法一樣。

而那位劉潤的評價又是啥呢?
“不值得討論。寫這篇文章的人,放在20年前會寫《讀書無用!做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放在10年前,會寫《MBA無用!讀完總裁班后,公司終于倒閉了》。”
這個公關很糟糕,傲慢不要緊,怕的是傲慢又淺薄。既然羅胖覺得“不值得討論”,不發出任何聲音也是一個辦法,顯得很有逼格,也會讓羅粉們很有面子。
如果要回應一定要擲地有聲,羅胖的選項顯然錯了。那位劉潤先生應該沒看或者沒看懂那篇《羅振宇的騙局》,那篇爆文中絲毫沒有“知識無用”論調,而劉先生用了個抖機靈的類比推理,卻打錯了靶子,這就有點“豬隊友”了。作為一個羅粉,老苗也表示有點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