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數智化時代,無論是自動駕駛的落地還是AI技術的迭代,都有了質的飛躍,與產業的結合中也落地了很多應用,比如無人工廠、robotaxi、無人礦車等。當然,最根本的是成本的縮減,我們在這些技術與產業之間的深度耦合中也體驗到了智能時代的便捷。而離用戶體驗最近的全屋智能家居,無論是消費使用還是產業生態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變化。
特別是在疫情的催化下,市場對于智能家居的態度迎來了較大改變。據市場調研機構報告,在經歷居家隔離后,76%的受訪者對家庭生活品質的要求有所提高,會考慮購入更多智能家居產品。
智能家居紛紛擾擾的這么多年發展過去了,現在全屋智能變成什么樣兒了?為人所接受了嗎?
觀望有余,定制不足
2011年,硅谷明星創業項目Nest Lab推出了首款Nest Thermostat 溫度控制器,用智能家居單品的這一觸點,拉開了智能家居行業的序幕,而全屋智能的萌芽階段大概從2012年左右開始。彼時物聯網、互聯互通的觀點開始涌現,前期的智能單品如智能開關、智能插座、智能窗簾等功能簡單,智能設備的控制,以及設備之間信息交流、消費服務等功能與住宅環境開始有機結合。直到2020年,智能家居在AI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全面發展下,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遙控控制,開始聯接交互,帶給用戶一些的智能體驗。
在很多城市的智能家居體驗店,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全屋智能解放雙手,帶給用戶輕松生活的快樂感受,我們曾在廠商描繪的視頻場景中看到的智慧家庭實現了。全屋智能的體驗就是回到家后,從開門前就開始進入智能生活:智能門鎖打開后,玄關燈就亮起來,客廳的窗簾徐徐開啟,飲水機開始熱水工作,掃地機器人返回到充電底座,而語音助手提示你,浴缸的熱水已經放好,感興趣的音樂也為你匹配完畢……
與現實違和的是體驗雖然升級了,全屋智能在消費市場的反響還是比較平淡,并沒有翻騰起大的浪花出來。調研的報告數據與骨感的現實相比,還是有些割裂。消費者實際定制全屋智能的需求并沒有被體驗的升級釋放,主要原因是:
1. 市場教育的不充分。了解全屋智能以及體驗的多是學歷較高、受教育程度較好的年輕人,這部分年輕人走出社會不久,但是購買能力有限。有財力的中老年人接觸智能產品的渠道有限。全屋智能的體驗店也多在1、2、3線城市布局,相對來說觸達的人群有限。
2.全屋智能的體驗良好,但是全屋智能的定制也意味著家居體驗的固定。智能技術和場景一直在迭代更新,定制化的全屋智能系統較為封閉,引入新的智能單品以及后續的其他系統較為困難,無論是更換還是留著以前的智能家居設備都煩惱不少。
3.個性化、整體感的智能化體驗有限。現有的全屋智能定制基本上都是廠家提供的家居設備產品為主,用戶喜歡的一些智能單品或者其他設備因為通信協議等限制無法聯接,跨品牌以及一些交互有割裂的體驗現象。
4.成本高企下的遙望,美好的體驗都不便宜。據悉,此前米粉購買改造的全屋小米全套智能家居硬件一共需要69萬。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花費還是太昂貴。
在智能家居的行業中,大家有個共識:行業巨頭聯手制定一套標準或者是推出一套公共的體系,否則全屋智能or智慧家庭的構建永遠是紙上談兵,描繪出來的場景都是一個個單品雞肋的堆砌。實際的情形是巨頭們有心牽頭,但也是一人劃拉一個地盤,生態里的小商家們選擇各個山頭,巨頭劃分的市場還是以各自為林、封山為王的局面為主。
全屋智能的新變
目前各家生態巨頭各自占山為王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對全屋智能中心入口路線的爭奪。我們知道全屋智能中最常見的入口是語音助手、智能音箱或者是手機APP等為主,而入口的不同也就意味著用戶需要適應學習不同的設備,在一個中心上培養的習慣也會限制用戶的交互方式。
廠商們在入口處就開始了分裂割據的狀態,開始流量的爭奪,搶占入口意味著搶占先機。單品的勝利意味著后續可以通過與用戶的深度綁定,來帶動周邊硬件的增長。比如智能電視、智能音箱的入駐就直接提升了在家庭場景中對其他低頻產品的智能化改造。
全屋智能今年比較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在屋內引入了中控屏幕的中心入口,并且不只是一個中控屏幕。在不同的空間都有不同的屏幕引入,滿足不同空間下各個設備交互的需求,這種多中控屏幕設備的舉措統一了專屬空間的設備交互,所有的在這個空間下的智能單品、系統、場景都可以在這個中控屏上交互,更加簡潔清晰。
第二個有別于行業的變化就是全屋智能引入了PLC網絡。PLC的融入擺脫了智能家居對于網絡的硬性條件,解決了網關斷開不斷連接的難題。通過Wi-Fi6及PLC兩套網絡將家中的所有硬件或系統進行聯接,之后用戶再根據需求可以進行自由添加各類系統,并且因為提前將線路網絡布局到位,此后用戶有需求要裝相應模塊就不需要再考慮線路布局等問題。
無論是網絡還是入口中心的改變,我們發現這些變革都豐富了全屋智能生態的體驗,但是根源上的標準與通信協議等,仍然各自割裂。雖然全屋智能中的設備以及網絡技術都有提升和普及,但不能解決封閉生態的利益循環鏈條,只能是加速小家居廠商的入圈站隊。除了利益的難調和外,統一標準還會面臨落地的具體困境,即不同產品的迭代周期差異。
我們知道智能家居品類繁多,每種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也各不相同,標準迭代的同時又無法將整屋都重裝一遍。比如智能音箱的技術往往數月就會迭代,但與之適配的燈泡、家電等廠商并不具備這樣的迭代支持效率,許多傳統制造企業可能并不具備相應開發能力,這些都會導致統一的生態協議容易斷層,最終還會回到多協議并存的情況,生態協議的一統任重道遠。
賦能未來家居空間
對于全屋智能行業來說,智能家居的市場富礦滿滿。近日,IDC發布了《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1Q2)》,數據顯示,2021 年上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總出貨量約為1億臺,2021 年全年出貨量預計為2.3億臺,同比增長14.6%。預計未來五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市場出貨量的復合增長率為21.4%,2025年智能家居總出貨量將接近5.4億臺,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將成為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這個萬億的大市場中涌動著無數的創造者。
對于用戶來說,核心的訴求就是全屋智能具備比較強的智能化體驗、系統性的聯動、跨品牌的互動、良好的交互等。與此同時,全屋智能要有自然、一體化的整體感。這些訴求對全屋智能技術、網絡、應用、設備等都提出了高要求,全屋智能的發展也就有了這些趨勢:
1.千人前面的智能需求。我們知道全屋智能的核心不是某個智能單品功能的炫酷,而是全程的智能化體驗。而智能化體驗是一個比較主觀的判斷,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具備定制千人千面的智能需求的能力。
2.涉及到云端運算以及聯網升級的全屋智能設備對系統級安全的要求也會變得更高,需要在設計初始就開始規劃、部署,并納入開發、管理的所有流程之中,以避免被破壞性攻擊與威脅。
3.全屋智能的生態系統的延續性需要保持開放,引入新鮮的血液帶動整體體驗的升級,讓這些不斷更新以及新晉的智能設備能夠滲入并成長。這些智能單品的網絡協議和標準等跨系統運行如何統一,是未來全屋智能行業仍然需要長遠規劃、努力的方向。
4.主機設備的計算、存儲能力的升級,不僅是現下在云端上運行,一些設備的端側運算以及本地存儲能力的進一步升級,實現未來本地化的智能服務。
現下多數的普通用戶都有體驗過各種智能單品設備的經驗,但是全屋智能的費用昂貴,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窮就是最大的門檻(淚流滿面)。對于全屋智能的體驗,種子用戶最大的渴盼是希望全屋智能的體驗不再限于體驗店的交互,最重要的是成本的降低,普惠給更多的人。富人有富人的快樂,中層有中層的逍遙,底層也有不被智能時代拋棄的選擇,全屋智能分級的享受也是享受。
如果再描述一下對未來全屋智能場景的想象,可預見的是其場景可能呈現動態的變化,什么意思呢?比如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紀念日、生日、節日等,可以有音樂、燈光等主題場景的刷新,也可以自定義組合一些場景模式,讓智能設備帶來賽博朋克的儀式感,而這些主題的變換也會讓家庭的智能場景更加豐富、有趣,我們就坐上小板凳好好期待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腦極體”(ID:unity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