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10日表示,5年來,中國特色的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堅決向污染宣戰成效顯著。今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從目前情況看,設定的重要目標有望全部實現。
他是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7年年會全體會議暨環境與發展高層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在當天的“清潔能源戰略與氣候變化”分論壇上,眾多國內外與會人士認為這一行動應與清潔能源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相協調,以實現協同效益的最大化,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轉型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據統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共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6.4億千瓦,占煤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68%,減排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煙塵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潔發電體系。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污染治理的強力推進,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李干杰說。
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總裁鄒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判斷,主要發達國家人均排放達到峰值對應的人均GDP水平,大體在2.0萬-2.5萬美元左右,而中國可望在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時就達到人均峰值。這是中國發展路徑的創新,簡而言之就是要大力搞知識型的經濟,提高各種要素的生產率來促進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健康、精神活動等需求。
威廉與佛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環境部主任、前美國國務院氣候談判特使喬納森·潘興博士也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對于減排有著極大的益處。
什么是“大氣十條”
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等。
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一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整治城市揚塵。提升燃油品質,限期淘汰黃標車。
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
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
六是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
七是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八是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
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國務院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
他是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7年年會全體會議暨環境與發展高層論壇上作出上述表述的。在當天的“清潔能源戰略與氣候變化”分論壇上,眾多國內外與會人士認為這一行動應與清潔能源戰略和應對氣候變化相協調,以實現協同效益的最大化,綠色發展和低碳經濟轉型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據統計,國務院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污染防治成效顯著。共完成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6.4億千瓦,占煤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的68%,減排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83%、氮氧化物50%、煙塵67%,建成世界最大的煤炭清潔發電體系。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污染治理的強力推進,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環境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李干杰說。
能源基金會(美國)北京辦事處總裁鄒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判斷,主要發達國家人均排放達到峰值對應的人均GDP水平,大體在2.0萬-2.5萬美元左右,而中國可望在人均GDP達到1.4萬美元時就達到人均峰值。這是中國發展路徑的創新,簡而言之就是要大力搞知識型的經濟,提高各種要素的生產率來促進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健康、精神活動等需求。
威廉與佛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環境部主任、前美國國務院氣候談判特使喬納森·潘興博士也表示,近年來中國在很多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對于減排有著極大的益處。
什么是“大氣十條”
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等。
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一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整治城市揚塵。提升燃油品質,限期淘汰黃標車。
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
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
六是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
七是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八是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
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國務院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