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為何家居賣場近幾年將智能家居領域視作核心,甚至“不務正業”的推出各色智能家居體驗店?
家居賣場為何扎堆智能家居?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7月初,彼時正值盛夏,但比天氣更讓行業火熱的,是國內兩大家居線下賣場巨頭的合作。
業內普遍認為,本次聯合是兩家為了解除無異議競爭造成的內耗,但隨著兩家巨頭的推進,筆者發現,兩者的合作另有蹊蹺:據商務部流通業發展司、中國建筑材料流通協會共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規模以上建材家居賣場累計銷售額為7624.17億元,同比下降24.19%。
同時,據兩家公司發布的2020年財報顯示,紅星美凱龍2020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42.36億元,同比下降13.56%;居然之家2020年全年實現營業總收入89.9億,同比下降2.6%。
縱有疫情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家居賣場已經開始出現頹勢,即使強如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這些行業王者,也深陷泥沼。
(圖源:網絡,侵刪)
與之相反的,是智能家居市場的蓬勃發展。據Statista數據和億歐智庫的整理測算,2017年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為2500億元,2020年達到4354億元,2025年將突破80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8%。
(圖源:網絡,侵刪)
如今是2021年,智能家居行業急速膨脹的前夜,為吸引更多客流,增加新業態。兩大巨頭重塑線下門店,布局智能家居領域,轉型新路徑就順理成章了。
其中,巨頭紅星美凱龍與中國智能領域龍頭海爾智家和國內其他幾家智能家居品牌巨頭達成合作,憑借紅星美凱龍商場與整裝優勢以及智能品牌在市場久經考驗的產品,為用戶帶來更高端的家裝家居家電一體化方案和服務體驗。按照規劃,其中海爾智家將100%進駐紅星美凱龍智能電器生活館,并計劃3年完成入駐300家。
而居然之家截止到2021年7月底,合作品牌數量超1100家,全國范圍內智能家居及電器產品的經營面積占經營總面積的比例達9.5%,覆蓋全國29個省份、270個城市,自2018年起銷售以每年40%的增速持續發展,如今已占到整個銷售的11%。居然之家還表示將繼續對智能家居及電器產品品類進行擴充。
跨界合作比對抗更有誘惑力
雖然把握住了能脫離泥潭的稻草,但智能家居行業潛力如此之大,阿里、京東、蘇寧、鏈家貝殼、拼多多、國美、小米、騰訊等行業巨頭紛紛跨界布局,該領域競爭之激烈,可以想象。
而且此時,線上線下一體化進程正在被疫情加速,家居消費者在線上消費習慣的改變,讓線下流量銳減的困境倒逼家居賣場哪怕手握全國智能家居的產品清單,也只能去線上引流,但家居行業因為行業特殊性,像其他商品那樣提高銷售轉化的方法,都不盡如人意。
而線上電商平臺,在面臨智能家居這一藍海時,也并非一片坦途,因為智能家居的重點無疑還是家居,小型智能電器類產品還好,但大型電器或者智能家居產品在上門安裝和維修上,電商平臺無疑天然有著缺憾。
(圖源:網絡,侵刪)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雙方紛紛轉變思路,進一步合作,憑借家居賣場企業在國內各地數百家線下賣場的天然優勢,再結合電商平臺,在管理、銷售、物流、服務等多方面更多發力,使得行業線上線下一體化速度明顯加快,以期做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渠道消費體驗場景。
總結
大家都知道做大蛋糕是最優解,但在以往,做大蛋糕將要面臨的風險和壓力,迫使巨頭們回退到舒適圈沿著固有路徑爭搶已有的蛋糕份額。
但如今在疫情和行業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下,行業企業分化的速度在明顯加快,那些競爭力不強,商業模式老套的建材家居賣場在疫情中被淘汰出局,而主動變革的行業頂端企業在逆境中更加穩健。“強者恒強、弱者離場”的趨勢愈發凸顯。
智能家居無疑就是家居未來,面對未來大勢,如果不能改變自己,順應潮流,引領潮流,那無疑將被未來拋棄。
正如居然之家集團董事長兼CEO汪林朋所說:“企業的長期價值,不在一朝一夕、一城一池,在于不斷引領和超越”。
(圖源:網絡,侵刪)
如今時代改變,家居賣場行業也需要改變思路,兩大巨頭無疑看到了這些,并選擇去改變。
(此文系門窗網獨家原創稿件或者獨家披露信息,版權所有,如需轉載或以其它方式復制發表,請注明來源門窗網及網址,如需修改或部分引用請聯系門窗網運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