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份,美國房地產市場銷售放緩,但從價格及庫存表現看,強勁的補庫能力保障鋁消費。5月份,全球汽車產出環比小幅下降,缺芯片對汽車產銷構成負面影響,但跟去年同期相比產銷數據強勁,海外原鋁下游消費延續復蘇勢頭。我國在7月原鋁表觀消費錄得4%的增長,8月逐漸從淡季走出,消費不會差。整體看,全球原鋁消費保持較好增長。
全球鋁消費維持增長
美國房地產市場整體延續高景氣局面,但近幾個月持續溫和放緩。6月份,美國成屋年化銷量586萬套,環比增長約1.3%,同比增長21%。6月份,新屋銷售年化67萬套,環比下降7%,同比下降19%。盡管房地產銷售量環比回落,但價格指數持續上揚,同時,美國成屋庫存降低至低位,后期的補庫不容小覷。
5月份,全球汽車銷量618萬輛,同比增長29%,環比下降1%。芯片緊張是汽車產銷放緩的重要原因,機構預測,今年因缺芯片將使汽車產量下降至400萬輛。
新能源汽車銷量延續去年下半年強勁增長勢頭。4月份,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39.2萬輛,同比增長256%,環比下降26%。1~6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出128.4萬輛,同比增長205%;1~6月,中國新能源車對傳統車的替代比例為10%,與2020年5.4%的替代比例相比明顯提升。
6月份,我國房屋施工面積為3.329億平方米,環比增長55%,同比增長10.62%;1~6月,我國房屋施工同比增長10.5%。6月份,我國房屋竣工面積為8898萬平方米,環比增長84%,同比增長67%。1~6月,我國房屋竣工累計同比增長25.7%。
7月份以來,廣東省鋁棒加工費繼續走弱,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傳統的消費淡季出現,二是限電和水災對下游加工造成負面沖擊。但是,從加工費的值及國內鋁棒庫存的走勢看,今年的淡季并未出現超預期的局面,相反,今年淡季的時間及轉變的深度均好于往年。
6月份,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產量環比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同比稍顯遜色,但普遍比2019年同期高,說明家電行業保持高景氣。家電出口保持在高位,6月份,空調、冰箱、洗衣機和微波爐共出口1916萬臺,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實現同比9%增長。
從鋁加工環節來看,在3~4月季節性增長之后,7月鋁材企業開工率微降,低于過去幾年同期水平,鋁板帶箔企業開工率環比下降,但仍舊保持在歷史高位水平上。總體來看,8月鋁材企業開工率進入筑底階段,未見超季節性走弱。
6月份,中國原鋁表觀消費環比小幅回落,但同比仍錄得4%增長,6月進口超預期,增長至15.78萬噸,無疑是推動表需增速的主要動力,也恰好說明國內消費的韌性。7月國內原鋁日均產出較6月增長,產量為330萬噸,疊加拋儲和進口,表觀消費增速將超過4%。8月份,鋁加工環節筑底,消費亦不會太差。
國內原鋁產量再下調
進入夏季用電高峰,西南區域供電形勢再度遭遇挑戰,地方電網連續下發錯峰降負荷通知,其中,廣西、云南等電解鋁重點新增產能投放地均面臨降負荷壓力,進一步干擾供應。
日前,廣西電網下發錯避峰降負荷300萬千瓦時的有序用電通知,其中,百色電網降負荷50萬千瓦時,來賓電網降負荷30萬千瓦時、南寧電網降負荷36萬千瓦時。根據各地降負荷需求,區域內電解鋁產能影響將超10萬噸。
無偶,云南省要求當地電解鋁降負荷從此前的25%增長至30%。全國性“電荒”的根本在于經濟增長,用電量提升,而煤炭供應幾乎到了極限,匹配度很差,解決煤炭供應并非朝夕之事,電力緊張問題后期恐要取決于天氣。7月的末端再去降低負荷,目前看,各鋁廠尚未執行新的5%,處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8月份回歸幾乎無望,汛期過后,拿什么保障關停產能的回歸均成問題。
樂觀預估,9~10月,云南減產的88萬噸產能陸續回歸,但新增產能的投放對應的時間后移。
7月29日,國家儲備局完成第二輪拋儲的競拍工作,9萬噸鋁錠在8月上旬流入下游,對市場構成補充。第二輪拋儲量較批的5萬噸明顯提升,但是在供應再度收縮的情況下,總拋儲量可能提升至50萬噸才能有效對沖供應缺失。畢竟,海外LME鋁價增長不利于后期進口貨物的流入。
7月份以來,SMM電解鋁維持去庫,且去庫水平超出近年同期,8月拋儲貨物進入終端,給現貨庫存繼續走低造成阻礙,但由于產出端干擾持續,預計阻力不大。由于價格高企,下游采購謹慎且被動,今年的鋁錠升水水平均受到抑制。
7月份,是鋁消費的傳統淡季,但今年庫存表現出超常的去庫,一方面是河南洪災影響運輸,部分在途貨物延遲到庫,這將體現在8月入庫數量上升。另一方面,今年的消費淡季不怎么淡。8月初拋儲貨物進入終端,另外滯留在途貨物入庫,均給8月庫存繼續去化帶來壓力。但是,淡季庫存水平能夠到75萬噸低位,給9~11月的旺季庫存低位留下想象空間。
今年以來,滬鋁現貨升水呈現被壓制的狀態,一方面是拋儲壓制,另一方面是高價對現貨也構成抑制,后,今年缺乏買近賣遠的力量。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方面,海外現貨消費動力較好。從進口到岸提單價格看,我國對進口鋁的需求保持著旺盛的需求。
文章來源:中國有色金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