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玻璃市場依舊是“漲”聲一片,每周都會有1-2輪左右的價格上調動態。2200元/噸的玻璃現貨價格只能說還僅處于歷史中等價格水平,價格上漲局面仍將持續,預計年內玻璃現貨價格高點將觸及2600-2800元。

從2015年底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著力解決在大宗原材料端和過剩產能端的“供給過剩”局面,五年時間下來后,我們看到上游供給端的供給量和供給結構持續好轉,各行業盈利能力明顯增強,過剩產能局面得到根本性遏制。玻璃行業是其中之一,行業集中度并不高,但產能供給的格局已經出現了結構性和趨勢性的變化。隨著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繼續推動“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那么在供需兩個層面,國家將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產業結構,而不僅僅是規模和數量。
2.“碳排放”是繼“環保”之后,“供給側改革”的又一手段
過去玻璃產能的減少,諸多玻璃廠的關停,“環保治理”功不可沒。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玻璃產能大幅降低的主要手段是落實環保政策。沙河地區從44條生產線減少到19條生產線,大部分企業的關停和搬遷,都是因為環保。而近期所報道,國家環保部突擊檢查唐山鋼廠環保造假的事件,預計會在河北上下掀起一場“環保風暴”,河北的玻璃產能減少仍是趨勢性的大概率事情。
過去在玻璃行業中的“去產能”,大多是集中在環保政策較嚴的“京津冀”地區,因為離首都和雄安新區較近,所以成了“治理對象”。而自今年開始,“碳達峰”“碳中和”“3060”方針已經成為國家承諾和國家戰略,那么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去碳化”、“能耗指標”將成為限制“產能”的重要手段。不要小看這個議題,之所以我們不重視,是因為我們還不認知。習大大在聯合國氣候大會上的莊嚴承諾,是一個國家的信譽背書。這將形成諸如承諾建黨100周年實現“全面脫貧”莊嚴承諾一樣,形成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性革命性的工作。在這個背景下,不僅是玻璃行業的“產能”會嚴控甚至減少,其他諸如鋼鐵水泥之類的高耗能將一樣受到限制。在未來的供給端,一定是產能逐漸減少趨勢,疊加后疫情時代的貨幣寬松,大宗原材料推動產業鏈所有產品的價格上漲,將會傳導成為一種全產業鏈價格上漲和“通脹”主旋律。
3.“房住不炒”政策驅動下,金融體系的承受力。
房地產的熱度至少持續了二十年,這一輪房價持續上漲是在2016年之后的房地產行業“去庫存”政策引導下形成的。在那種環境下,房地產不這么搞,整個金融體系都會出問題。那么,現在這個問題能規避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當房子衍生為金融產品,具有了金融屬性,那么就應納入金融體系來考慮。既然是金融產品,“炒房”就是另一種方式的炒股、炒期貨,僅此而已。炒房子的首要前提是要有錢,那么這個錢的來處要好好管控是監管部門必須要考慮的,貸款來炒房,風險確實是大的,最終關乎到金融體系的安全。但是,貨幣超發下,錢多的人,用自有資金投資房產的有錢人,他們多買幾套房子,對金融無害,對房地產有利。
一二線城市因為教育醫療資源的稀缺性,吸引人口流入是必然現象。房價上漲,就是因為人口流入,對房產的需求大于供給,房價才會持續上漲。而想讓房價平抑或者下降,并不是要控制需求,而是要增加供給,這個邏輯不能反。
所以,對于國家來說,房地產一是涉及金融體系安全,二是要通過繼續增加供給來平抑價格,房地產的平穩和增量發展短期內不會出現太過激烈的回調和下滑局面。
數據顯示,2020年1-12月,全國建筑業總產值26萬億元以上,同比增長6.2%;全國建筑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9.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7%。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1-12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和銷售情況來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超過1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0%;商品房銷售面積比上年增長2.6%,商品房銷售額增長8.7%。疫情下“百強房企”全年累計銷售規模,更是實現了近13%的增長。
4.原材料大幅上漲,玻璃廠家產銷率同期最高,庫存同期最低,玻璃價格仍將走強
環保治理、能耗管控,不僅僅是針對玻璃行業,在上游砂礦、純堿行業,同樣面對著成本上升、產能嚴控、價格上漲的局面。隨著今年光伏玻璃的大規模投產,供需矛盾下,玻璃行業的所有原料端和基建材料端都將出現價格大幅上漲的局面。這將帶動玻璃成本上漲,進而促使玻璃價格大幅提升。
(來源,祝洪旗,在此感謝)
在庫存端,2021年一季度的玻璃廠家庫存,應該說是歷年來廠家庫存最少的一年。一季度的產銷率基本維持在120%以上。過去幾年,年初開局很少出現這種局面。低庫存使得玻璃廠家提價的心態尤為堅決,特別是“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帶動的需求增加,疊加了兩年需求的全球經濟和貨幣擴張,帶動各企業訂單滿負荷運行。且深加工成品價格上漲也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綜上看,今年玻璃價格上漲局面仍將持續,階段性的高位震蕩,只是一種蓄勢待發。今年的玻璃價格極可能創近五年新高,高點預計會觸及2600-2800元。
文章來源:門窗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