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大高收入城市數據是人口流動的風向標。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文 | 新京智庫特約撰稿 劉遠舉
近期,31省份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出爐。
2020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72232元,高居榜首,是唯一突破7萬元大關的地區;北京以69434元排名第二,浙江以52397元位居第三名。30省份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這個數據歷來備受關注。它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括現金收入、實物收入等。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2.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比2010年增加一倍。
2020年各省人均收入中,除了湖北為負外,都出現了正增長。湖北的負增長不難理解,作為疫情的重災區,湖北受創嚴重。
這個數據,總體上得益于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高效的抗疫措施,取得了成功。中國經濟不僅沒有一蹶不振,反而逆勢增長。在世界經濟因疫情面臨幾十年罕見之大衰退背景下,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這個背景下,居民收入自然可以保持持續增長。
這個局面在全球都是非常難得的。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但支援了全球抗疫物資,也成為了世界經濟發動機。不少專業機構預計,在2021年,隨著全球疫情的舒緩,中國經濟還將出現報復性增長,將超過6%,達到或超過8%。這也意味著,接下來,居民可支配收入仍有望保持正增長。
1978年來消費首次負增長值得注意
但是,也應看到,經濟數據中也有一些隱憂值得注意。居民收入雖然增長了,但增速卻下降了。收入增速的下降,引發了消費下降。中國消費出現了1978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2020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21210元,比上年名義下降1.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4.0%。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9.1981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9%。此外,2020年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增長2.9%,低于預期值3.2%。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第一個季度,消費受到極度抑制;在第二季度,為了避免疫情傳播,人們更多還是選擇呆在家里,減少外出,也會抑制消費。
還有一個原因是儲蓄意愿增加。經受過疫情沖擊之后,一些居民收入低于預期,或出于避險的需求,會增加現金持有,增加儲蓄。由此,2020年中國住戶儲蓄比2019年同比多增1.6萬億元。這自然會影響消費。
因此,2021年,應繼續加大內循環力度,擴大內需,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轉移支付、現金消費補貼力度,刺激居民消費意愿。
2020年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未來三大城市群仍是人口的凈流入地
從區域角度看, 2020年中國人均收入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廈門和無錫。其中,前7個城市人均收入超過了6萬元。
一線城市仍然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一線城市的優勢來自于金融業等現代服務業,以及互聯網、高新技術產業這些高收入行業。此外,一線城市的總部經濟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從地區上看,10大收入最高城市,主要位于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三大經濟圈。其中,長三角優勢很突出,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南京、無錫都在長三角。
▲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具有特色優勢的縣級市,也有部分城市收入水平相當高。義烏小商品經濟發達,金融活躍,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30815元,經營凈收入達13573元,財產凈收入為18468元,共計71210元;不但領跑全省,也超過了北京、深圳、廣州三個一線城市,僅次于上海。
此外,浙江的慈溪等縣級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都接近6萬元大關。這意味著發達的民營經濟,形成規模效應后,具有全球性優勢,對提升居民收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從省域數據來看,傳統意義上的內陸省份內蒙古,也進入了前十。這當然與內蒙古豐富的自然資源有關。內蒙古的煤、金屬礦、稀土、天然氣、都非常豐富,此外還有新型的風能、太陽能資源。另一方面,內蒙古人口相對較少,此消彼長之下,內蒙古人均收入就較高,進入了前十。
城市人均收入表是未來人口流向的風向標。
不過,真正決定人口流向的是城市人均 GDP,人均收入。這與個體在一個地區的發展收入、機會息息相關。
以美國為例,各州的人口與 GDP 相差極大,分布極不均衡,但各州的人均 GDP 是接近的。
美國是一個人口流動自由的地方。這意味著,人口流動的均衡狀態就是各地人均 GDP 接近。人均收入是一個與人均GDP高度相關的指標。也就是說,人會流向高人均 GDP、高人均收入的地方。
這就意味著,未來三大城市群仍然是人口的凈流入地。
文章來源:鳳凰網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