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媒體見面上,恒 大集團“掌門人”許 家印攜恒 大人壽的管理層團隊悉數亮相。保險業“老將”李鋼出任恒 大集團常務副總裁,分管恒 大旗下包括保險在內的大金融板塊。這也意味著,除涉足保險以外,恒 大未來還會進軍其他金融領域。
恒 大人壽原為合資保險公司中新大東方人壽,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總部設于重慶的全國性壽險公司,外資股東為新加坡大東方人壽,中方股東為幾家重慶國資委管理的公司。今年8月,中新大東方人壽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50%股權,最終被恒 大集團收入囊中。
這筆交易背后,有兩點引起市場關注。
首先是交易價格。中新大東方人壽截至今年6月末的營業收入為6.62億元,凈利潤270.31萬元,50%股權的掛牌價為16.03億元,但有消息稱,最后成交價格遠高于掛牌價。這與保險牌照供求關系不無關系,目前有意進入保險業的社會資本較多,而新保險牌照申請審核周期較長,且愿意出讓股權尤其是控股權的原有保險公司并不多。這也是近年來非上市保險公司股權并購價格日益看漲的主因。
其次是交易條件。根據彼時的掛牌信息顯示,受讓方須承諾,2018年12月31日前這家壽險公司的資產規模應達到1000億元以上,并做出相應保證。這意味著,未來三年,恒 大人壽要把資產規模做到1000億以上,即較今年6月的水平增長26倍。
業內人士評價稱,要在短時間內做大資產規模,除傳統的保險銷售渠道之外,預計恒 大人壽會加大銀保、互聯網等新興銷售渠道的投入力度。據了解,就在前一天,中國郵政集團與恒 大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擁有國內最多運營網點的中國郵政恰是國內保險公司爭相合作的銀保渠道“大戶”。
值得一提的是,許 家印也是繼郭廣昌、馬云、馬化騰、王健林、劉強東等之后,又一位進軍保險業的資本圈風云人物。誠然,與數年前相比,如今的保險行業,無論是政策環境還是市場空間,已不能同日而語,這也是大佬們紛紛戀上保險公司的主因。
于是,在政策利好集中釋放下,保險公司股權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行業收購大戲持續上演。其中,地產商表現得尤為積極,截至目前,合眾人壽、珠江人壽、前海人壽等背后大股東均為房地產企業。而據上證報記者了解,在恒 大之后,國內還有多家地產商正在籌劃進軍保險業,除尋找合適的并購標的外,同時也有計劃申請新保險牌照的。
業內人士分析稱,地產與保險兩個行業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可以打造“地產+健康+養老”的資產管理閉環模式。而根據恒 大集團的內部規劃,未來恒 大人壽將與恒 大房地產主業和其他多個產業深度融合,形成聯動發展空間。
許 家印將以何種方式撬動恒 大人壽的崛起?未來保險領域重點拓展方向在哪?
恒 大集團除進入保險領域外,在健康領域也加速拓展步伐。恒 大健康近日在廣州再開業兩家互聯網社區醫院,至此,恒 大健康已在全國布局3家互聯網社區醫院。近期,恒 大健康還將在濟南、沈陽、長沙、武漢、成都等城市陸續再開設9家,今年內落地數將達到12家,覆蓋已入住的5萬多戶家庭20多萬居民。有市場人士預期恒 大人壽有望在大健康等領域發力,形成恒 大集團的“組合拳”。
至于運作模式,不妨參考下此前有著地產背景的珠江人壽和前海人壽,已經展露出地產商大手筆快速推進戰略。這種模式主要表現為:以投資促主業,實現雙輪驅動平臺式發展模式,將保險公司盈利時間點從傳統的5-8年大大縮減,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果。
對于產業資本、社會資本大量涌入保險業,監管部門并非“另眼相看”,而是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持鼓勵態度,并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保險公司上市融資。業內人士評價稱,有更多“鯰魚”的加入,保險市場大企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下降,有利于進一步激發保險市場的活力,也有利于行業提升競爭性和服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