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融資“三條紅線”正式來了!
8月28日,據經濟參考報報道,近日,銀行限制開發商融資的“三條紅線”正式出街,將于2021年1月1日起全行業全面推行。
8月20日,住房城鄉建設部、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會議上,明確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也就是此前業內多次傳聞的“三條紅線”。

具體內容如下:
1、房企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于70%;
2、房企的凈負債率不得大于100%;
3、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于1 。
此外,拿地銷售比是否過高、經營性現金流情況兩個方面也將作為監管機構考察的重要指標。
12家房企試點融資“三道紅線”,
9月底前需提交降負債方案!
據了解,碧桂園、恒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6.900, 0.00, 0.00%)等12家房企參與了本次會議。
12家房企中,其中位于“三道紅線”中紅檔的有3家房企:融創中國(1918.HK)、綠地控股(7.560, 0.00, 0.00%)(600606.SH)、中梁控股(2772.HK);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84.2%、82.8%、80.8%;凈負債率分別是214.1%、163.4%、120.9%;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之比分別是0.57、0.67%、0.70。
位于橙檔的是陽光城(000671.SZ),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77.6%,凈負債率154.4%,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之比1.15。
位于黃檔的是碧桂園(2007.HK)、萬科(000002.SZ)、新城控股(34.740, 0.00, 0.00%)(601155.SH);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82.7%、76.5%、76.5%;凈負債率分別是55.3%、36.7%、14.2%;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之比分別是2.14、1.68、2.42。
位于綠檔的多位央企系房地產公司,包括保利發展(600048.SH)、中海地產(0688.HK)、華潤置地(1109.HK)、華僑城(000069.SZ);
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分別是67.4%、55.0%、56.4%、79.3%;凈負債率分別是57.1%、30.5%、32.5%、86.6%;貨幣資金與短期債務之比分別是2.09、4.00、2.89、1.01。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次會議核心點在于,首次從房企的角度談了長效機制,這樣長效機制的工作就更加飽滿了,包括市場、監管和企業。“所以這不是簡單打壓開發商,而更多是希望從融資角度去看開發商未來融資和發展。會議繼續強調穩地價等內容,依然有助于穩定后續房企拿地。“
224家上市房企僅有68家位于綠檔,
地產金融投放也要“有保有壓”。
按央行給出的“三道紅線”標準,統計上市房企發現,224家房企中,有51家均超過三條紅線,45家超過了其中的兩條紅線,60家超過了其中的一條紅線。只有68家劃入綠色安全檔。
齊魯晚報稱,目前全國有9.6萬家房企,絕大部分是中小房企,超高杠桿運營是常態,保守估計至少2/3的超過了一條或多條紅線。
超過三條紅線的房企,2019年債務平均增長7%,超過兩條紅線的房企,這一增速為12%;超過一條紅線的房企,平均增速為14%;安全區的,這一增速為15%。因此,除了安全區的,絕大部分房企未來融資將受限,想高舉高打、摧城拔寨、高價拿地等等,都要歇一歇了。
當然,也非一棍子打死。內外部形勢嚴峻,地產對于支撐地方財政,支撐減稅降費,支持新老基建布局,支持老舊小區改造,還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配合“一城一策”,地產金融投放也要“有保有壓”。
解讀
“三道紅線”補充了房地產長效機制
易德資本團隊認為,現在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漸強,“三道紅線”等措施能有效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良性發展。
補充房地產供給端的長效機制
一般情況下,長效機制包括“限購、限貸、限價、限售”等行政手段,但這基本都是在需求端的,即控制購買能力的。但對房產市場供給端的房地產企業基本沒有相應的措施。“三道紅線”的提出,形成了房地產企業的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從供給端補充完善了房地產長效機制。
“三道紅線”限制房企的過速發展
如果房企融資無度,產生不切實際拿地的意愿和需求,在土地市場上激烈競爭,進而推高地價,則對人們的預期產生不當的引導。這不符合三穩中“穩預期”的政策要求。
“三道紅線”對各檔房企有息負債的增長都有控制,就算是三條指標都符合的房企,有息負債也僅能增長15%,整體上限制了房企的過速發展。
“三道紅線”對房地產影響
影響無外乎房企梯隊和階層將趨于固化,大房企市場占有率只會繼續增加,中小房企今后跨越階層向上爬升的難度越來越大了。未來一段時間甩賣項目的情況應該會比較多見,甚至可能有大魚吃大魚的情況發生。未來生存在地產之林里的企業一定是全科良好的優等生。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