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制造業調查中,我們關注了企業未來一年的投資意愿和投資方向。調研收到了逾200份的出口制造企業的合格回復。在其中有關投資海外市場的幾個問題中,我們有幾個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的發現:
在被問及“未來一年內有沒有進行海外投資的計劃?”時,約80%的受訪者表示沒有,20%表示有。這其實是一個挺不容易的結果,說明已經有五分之一的受訪企業都已經有“走出去”的打算或者干脆就已經在實施這一步驟了。走出去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對廣大的中小出口制造企業來說,更是如此。
而第二個問題“如果進行海外投資,主要形式將是?”,65%的受訪者表示是“海外設立銷售代表處”,11%是“海外設立裝配中心”,“海外并購”占了12%,“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的只有4%。
當然,設銷售代表處最簡便
這似乎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中國的出口制造業所處的行業基本都是充分競爭行業,銷售導向的基因非常明顯,因此,通過設立銷售代表處,更多更好地獲取海外客戶訂單,是非常合理的選擇,同時,銷售代表處設立成本較低,幾個人,幾條搶就可以搞定,不像設廠、并購、設研發中心等那么勞師動眾,自然成為企業出海的首選。
裝配中心符合產業轉移趨勢
當然,我們也看到有受訪者選擇設立海外裝配中心。這是另一個趨勢,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的飆升,中國已經不再是全球成本的洼地,波士頓咨詢最近發布的報告就稱中國的綜合制造成本已經快趕上美國。因此,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外移,就成了自然趨勢。我們已經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工廠搬到中南半島的越南、柬埔寨,到南亞的印度,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亞。
這可以說是全球最新一次的產業轉移浪潮,中國大陸企業家正效仿歐美日、港臺企業家走過的路,但也要看到,全球已經很難再找到像改革開放初的中國那樣的低成本、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資友好、工人吃苦耐勞的大經濟體。像印度雖然人口眾多,但因其民主制度制約了基礎設施的發展,工人的訴求也更多;而像越南雖然人也不少,但對中國企業有敵意;而非洲則小國林立,政局不穩,勞動力基數不大,素質也不高,這些都制約了中國產業成功轉移出去的步伐,甚至有可能成為坑中國企業的一個個“大坑”。
目前來看,設立裝配中心是比較穩妥的做法。裝配中心就是將零件組裝,技術簡單,對勞工的要求不高,零部件也基本是進口,對當地的產業配套完善程度要求不高,比較容易實施。在我們采訪的全國最大的制鞋企業之一的東莞華堅集團,就是采取如此戰略,成功在埃塞爾比亞站穩腳跟,成為中國制造業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而環球資源的一些出口制造企業客戶中,也有一些企業開始實施這一戰略,比如一家做充電設備的企業,其就將研發采購等核心部門設在電子制造業之都深圳,而把裝配線設到非洲,進行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也取得了不錯的開局。
海外并購、海外研發,中小企業也可以做
“海外并購”是一個聽起來高大上的詞,過去幾年當歐美經濟危機正甚的時候,國內的大央企、一些大民企,的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海外并購征程,比如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都開展了規模不小的并購。
但實際上,海外并購并不是只有龐然大物才能玩兒得轉,廣大的有一定規模的出口制造企業同樣可以做。現在都說中國制造要進化為“中國創造”,變“制”為“智”,那么海外有非常多的優秀的研發、設計人才、團隊、工作室、企業等,就是可以考慮的并購對象。歐美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體,這些中小企業的生命力、創造力同樣很強,往往他們缺乏的是良好的工程、制造等能力,這正是中國企業的強項;而中國企業出海最大的問題就是本土化不夠,還是以中國的思維去思考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如果能把海外當地的優秀人才吸收進來,當可以獲得絕佳互補。
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是并購品牌。都說中國處在微笑曲線的最底端,對品牌等望塵莫及。其實我們看到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線上零售對線下品牌沖擊嚴重,很多中小零售商、品牌商的日子并不好過,甚至有些歐美小品牌都面臨關門歇業的風險。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定實力的中國企業能夠予以并購、合作等,可以借助中國的低成本優勢扳回一城,還能夠“出口轉內銷”,將海外品牌引入中國,開拓新的市場,實現國內國際市場兩條腿走路,也是極好的。
最后是設立研發中心。這個聽起來就更牛了。但實際上,很多中國的大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也還是在摸索之中,如何與海外頂尖的科研機構合作,如何網絡優秀的研發人才等,都還有很多功課要做,真正做的成功的還并不多。實際上,如前所述,中小企業可以采取更靈活的方式來利用“海外研發”這個資源,比如與海外的獨立設計團隊合作,就能借助他們懂得當地市場需求的優勢,打造適銷對路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