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有陜西陶企表示,“寧愿停產四個月也不‘煤改氣’”。記者發現,政策穩定性、氣源不足、氣價起落、生產成本等問題,是陜西陶企對“煤改氣”顧慮重重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其它產區陶企也面臨著相似的難題。在內部測算“煤改氣”成本的廣東陶企表示,“煤改氣”涉及難題一籮筐,稍有不慎,就是企業的“生死劫”。有企業表示,“小改的話,產品能耗肯定上漲,企業吃不消;大改的話,企業肯定會“傷筋動骨”。歸根到底,市場不好時煤改氣,企業有可能就此倒下。”
“煤改氣”已經成為牽動各產區陶企神經的敏感話題。有業內人士總結,無論哪種方式的“煤改氣”,企業都要承受虧損。在行業整體利潤率偏低甚至零利潤和負利潤的情況下,高昂的改造成本成為阻礙企業煤改氣的“攔路虎”。
氣源不足、氣價起落,陶企對“煤改氣”顧慮重重
陜西銅川要求冬防期間(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陶瓷(不含以天然氣為燃料)等建材行業全部實施停產。這意味著,陜西關中地區30多家陶企將面臨“停產4個月”和“實施煤改氣”的選擇。
如果停產4個月,陜西陶企將面臨幾個難題:
●工人如何安置?工資如何發放?熟練工人會不會流失?
●銷售網點如何維持營運?
●產品斷供,市場不斷變化,企業如何面對?
●將停產成本計入全年企業運營成本,那么全年成本增加了多少?
選擇實施“煤改氣”的陶企,同樣面臨四個客觀難題:
●改用天然氣之后,產品能耗成本增加了多少?
●天然氣價格過高,會不會削弱陶企產品的競爭力?
●天然氣供應一定會穩定嗎?一旦斷氣,生產線停運,損失如何彌補?
●設備應大改?還是小改?
對于這道選擇題,有陜西陶企表示,寧愿停產四個月也不“煤改氣”。氣源不足、氣價起落、結算方式等問題,是陜西陶企對“煤改氣”顧慮重重的重要原因。
2018年,陜西陶瓷行業已開啟了“煤改氣”工程,但進展緩慢。目前,陜西僅有數家陶瓷企業完成了“煤改氣”,以及部分陶企只完成了對部分高附加值瓷磚的生產線改造。
然而完成了“煤改氣”的陶企,并未在行業中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陜西煤炭業極為發達,以前當地陶企使用煤炭作燃料,基本不會現場結算。“煤改氣”之后,天然氣的結算方式令關中地區的陶企感到不適。韓城一家陶企的負責人李先生介紹,天然氣是“先付款,再用氣”,萬一企業賬戶余額不足,對方就會給陶企“斷氣”,由此產生了兩個問題:一是陶企的流動資金被占用;二是企業需要派人專門每天盯著賬戶,余額不足時得趕緊充錢,防止“斷氣”。
政策不穩定,陶企持觀望狀態
陜西中特陶瓷有限公司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羅家店工業園區內,面對采訪,該公司負責人胡先生表示:“公司決定,暫時不進行煤改氣。”這意味著,2019年11月15日至2020年3月15日,中特公司將停產四個月,停產時工人全部放假。目前中特公司已加緊排產,增加瓷磚產品庫存量,應對停產期間的市場需求。
為什么中特陶瓷不選擇“煤改氣”?
“如果改用天然氣之后,還是要我們停產,那企業的錢不是白投了?”胡先生表示,對企業而言,煤改氣涉及的問題太多了;另一類問題是環保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如何?大家都信心不足,或者持觀望態度。
7月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征求《關于解決“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供暖推進過程中有關問題的通知》意見的函。一時之間,各類網站上可以讀到《“煤改氣”終于叫停了》、《政策大反轉,主推清潔煤!發改委發布意見解決煤改氣爛攤子》等文章。
7月9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聯合發布《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要求:1、加大煤氣發生爐淘汰力度。2、推進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
不到一周的時間,兩份文件的基本精神似乎就不一致,“煤改氣”叫停似乎又成為了奢望。有陜西和廣東陶企發出疑問:“部門政策在打架,我們企業怎么辦?”
選擇停產,停產期工資怎么辦?胡先生說:“我們都非常焦慮,公司高層還在考慮之中,畢竟生產線全停了,沒收入了,企業也困難。熟練工人嘛,我們還是要保住的,正常生產時我們一定會多發點錢。”
改造方案成本高,知名陶企也恐虧損
面對環保重壓,為何一些陶企情愿停產,也不愿“煤改氣”?
廣東省多家正在內部測算“煤改氣”成本的陶企表示,小改的話,產品能耗肯定上漲,企業吃不消;大改的話企業肯定會‘傷筋動骨’,“歸根到底,市場不好時煤改氣,企業有可能就此倒下。”
目前,不少陶企多采用三種方式進行“煤改氣”。
第一種是即僅僅改造窯爐燃燒系統,更換噴槍等部件,每條窯爐的改造成本約為50—80萬元,每個噴霧塔的改造成本約為20萬元。
只改窯爐的話,意味著能耗肯定會上漲。廣東建陶企業生產1平方米產品,平均用4.3公斤標煤或2立方米天然氣。按兩者價格換算,煤炭和天然氣成本分別為3.8元和6元,用能成本增加約60%。
有業內人士稱佛山南海區等個別大型陶企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產品的燒制時間比一般企業更長、燒制溫度更高,用天然氣的能耗成本是原煤的2倍以上。
第二種情況是拆除舊窯爐,建設新寬體窯。目前,新建一條寬體窯的建設成本約為1500—2000萬元。新建天然氣寬體窯后,單位產品能耗比水煤氣舊窯有所降低,工人也有所減少。
但是,要實現最理想的節能狀況,還必須建立在天然氣價格穩定的基礎上,并經過數年后,企業才可能收回建窯費用。
有陶企測算后認為,當氣價降至2.2元/立方米時,用氣成本與用煤成本相當。當天然氣價格超過2.5元/立方米時,即使是國內的知名陶企,也恐怕會面臨虧損的境況。
第三種情況是既新建窯爐,噴霧塔也改燒天然氣。有專家認為,改用天然氣的話,噴霧塔能耗成本肯定會上升。此外,如此大改,意味廠房也隨之要改造或新建,否則舊廠房無法匹配新窯爐和噴霧塔。
有陶企還對天然氣熱值進行了測算。有技術人員指出,煤炭熱值平均為6000大卡,天然氣熱值平均為8300大卡,二者的用量也會有所不同。
一陶企工程人員張先生表示,煤和天然氣燃燒方式的不同,在“改氣”前期,企業必須要對窯爐和噴霧塔的主要燃燒系統進行更換,這與“傷筋動骨”無異。
“無論哪種方式的‘煤改氣’,企業都要承受虧損。連廣東陶企都受不了,陜西陶企就更不用說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行業整體利潤率偏低甚至零利潤和負利潤的情況下,高昂的改造成本已成為阻礙國內陶企“煤改氣”最大的一只“攔路虎”。
?。ㄎ恼聛碓矗禾粘菆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