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絕密543”
【思想如虹】
任正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他身上還閃耀著某種英雄主義的光芒。
“全營一桿槍”,近半年,這句話在華為公司非常流行。這是一句臺詞,出自一部軍旅題材的電視連續劇,片名《絕密543》。電視劇以真實歷史背景和人物為原型,講述我軍解放后組建地對空導彈部隊的故事。獨具個性的二營長肖占武,帶領手下性格各異的戰士,克服技術、資源、人員素質、作戰條件等重重困難,擊落來犯敵機,首創世界防空史上用地對空導彈擊落高空偵察機的紀錄。
任正非對影視作品有著不俗的鑒賞力,看他推薦的電視劇,不是浪費時間。那么,任正非向華為人推薦這部劇的出發點是什么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不拘一格用人才。劇中主角肖占武,個性十分突出,他有信仰,不盲目迷信權威,敢于嘗試,敢于決斷,善于決斷,勇于擔當。他的手下,盡管在外人眼中,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和缺點,但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說話結巴的通訊員,卻有一副好耳力;書呆子氣嚴重的大學教員,原本已被一營淘汰,卻在二營的土壤中成長為技術骨干。正是這些外人眼中的“歪瓜裂棗”,關鍵時刻發揮自己的獨門技藝,形成強大的集體智慧,最終取得戰斗勝利。
華為一直強調領導隊伍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身為主官,要具備戰略洞察能力、決斷力,心懷夢想、勇于挑戰、敢于當責,是華為對優秀主官的要求,這些特質,與劇中主角肖占武高度重合。
作為“絕密543”的一員,肖占武文化素質并不高,但他抱持著強烈的信念,一直都在向“不可能”發出挑戰,不達目標不罷休。為了把雷達開機-發射的時間從8分鐘壓縮至8秒鐘,肖占武和戰友經歷一次次失敗,外界的質疑紛至沓來,這個過程有如煉獄,但他們最終還是達成了目標。
第二,燒不死的鳥是鳳凰,泥坑中爬起來的是圣人。2018年1月17日,華為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儀式,主旨是關于批判與自我批判。早在2013年,任正非在華為年度干部會議上就說過“對自己、對今天、對明天批判,以及對批判進行批判”。華為的自我批判是上下貫通的,也是由來已久的。“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一個不開放的組織是沒有活力的,沒有適度的妥協和灰度,就沒有審時度勢的正確抉擇。《絕密543》中的二營,每次演練或戰斗后,不管戰績是勝是敗,他們都要進行反思與總結。這與華為的一貫做法倒是頗為相似。
這次儀式,是華為自我批判精神的延續。因“部分經營單位發生了經營質量事故和業務造假行為”,任正非簽發了《對經營管理不善領導責任人的問責通報》。對華為五位核心高層處以罰款并通報。任正非罰款100萬;華為三位輪值CEO胡厚崑、徐直軍、郭平以及常務董事李杰各被罰款50萬元。有人認為華為此舉不過是作秀——這種判斷,不是基于對華為的了解,顯得淺薄而可笑。
第三,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這是華為創業初期確立的企業精神,它提倡的是榮辱與共、團結奮斗的集體主義。《絕密543》中的肖占武霸氣、剛強,他的二營卻是一個具有高度粘合力的集體。領導的兒子被安排到此鍛煉,從開始的排斥到最后的不舍;被懷疑為泄密者的技師,頂著壓力完成任務;為搶救設備,領導的兒子犧牲自己一條腿,換回連長的安全。二營成員之間雖然有些摩擦,卻通過磨合建立了一種互相信任的情感關聯。以此為基礎,每次戰斗,他們都能將團隊精神發揚到極致。軍人擁有普通人沒有的強烈使命感,他們的團隊意識更具備天然性。在商業化的技術型公司華為,18萬員工的團隊精神與使命感靠什么作為凝結,這個問題,不僅華為內部進行著不間斷地探索,就連外部,也對此保持著密切關注。
華為早期,團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出現問題,往往是研發、市場、客服一起上。公司發展至今,規模擴大數倍,部門細化、分工明確,考核繁多,面對敗局,還能像從前那樣的拼死相救嗎?
任正非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他身上還閃耀著某種英雄主義的光芒。軍人出身的他,對于戰略戰術的理解,對集體意識以及使命感責任感的追求,更多體現在對華為公司的管理方面。從這個層面出發,或許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要推薦《絕密543》,又為什么要在華為推行“全營一桿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