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開始了,這段時間大家都忙著總結過去一年的成績,展望新的一年發展,通信行業也是如此。
總的來說,通信行業在2017年取得的成績是不錯的。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7年光網城市全面建成,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提前完成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目標;在提速降費方面,全國50M以上寬帶用戶比例超過60%,4G用戶平均下載速率較去年同期提高30%;在5G推進方面,去年完成了5G第二階段試驗,中頻段頻率規劃率先發布,網絡架構等技術成為國際標準。
從電信業的業務量增長情況來看,2017年也是相當令人矚目的一年,業務量增幅創下了歷史新高。根據工信部的數據,2017年我國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69%。而在2012年,這一數字僅為10.7%。
但是,衡量電信業發展的另一重要指標——業務收入增長的數據目前還沒有公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和高速增長的業務量相比,電信業的業務收入增幅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其實,電信業務收入增長的數據并不是沒有,相關部門每月都會公布。不妨參考相關部門之前公布的《2017年11月份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我國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72.2%,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5%。
再結合之前的電信業業務收入增長情況,預估2017年全年,電信業務收入的增幅不會超過6.5%。不到6.5%的業務收入增幅,和69%的業務量增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折射出電信業所面臨的窘境:雖然流量消費井噴,業務量猛增,但是收入增幅沒有匹配增長,業務量和業務收入之間的“量收剪刀差”越來越大。
有數據為證,2013年,電信業的業務量增幅和業務收入增幅之間相差了6.9個百分點,到2014年擴大至17.1個百分點,2015年為30.7個百分點,2016年為48.6個百分點,2017年(至11月份)為65.7個百分點。五年間,差距擴大了十倍。
如果再和互聯網行業相比,“傷害”就更大了。2017年,國內互聯網行業收入同比增長了40%。而電信行業不到6.5%,和互聯網行業相差了30多個百分點,讓電信業人士情何以堪!
而且,運營商的苦日子還在后頭。現在大家談論5G都很興奮,用戶在憧憬5G時代的生活,設備商在期待5G網絡投資所帶來的巨大蛋糕,互聯網廠商也在興奮,網速更快了,自己能推廣更多的應用。
似乎,發愁的只是電信運營商。對他們來說,萬物互聯、改變一切的5G的確前景很美好,但是5G帶來的天文數字的投資是需要他們來承擔的。
按照業界的共識,5G在2019年會試商用,2020年會大規模商用。一兩年的時間其實不長,運營商建設5G網絡的高峰期就將來臨。和2G、3G、4G相比,5G使用的是更高的頻段,也就意味著要建成一張5G網絡需要比3G、4G建設更多的基站,網絡建設投資要比3G、4G多不少。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我國5G全覆蓋預計累計投資2.3萬億左右,投資規模是4G的4倍。其中,預計中國移動在5G上的投資是1萬億元,中國電信投資6628億元,中國聯通投資5770億元。
如果僅憑自己的能力,運營商是否能籌集足夠的5G建設資金呢?中國移動情況或許好一些,僅是銀行存款應該還有3000多億,每年的凈利潤都有上千億。但是對于沒有多少存款的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來說,難度真的很大。
2016年,中國電信的營收3523億元、凈利潤180億元;中國聯通營收2742億元,凈利潤僅為6.25億元。如果完全靠自有資金投資5G,電信和聯通要“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完成。
對于目前處于極度“增量不增收”狀態的電信運營商來說,5G投資無疑是巨大的負擔。所以,前些天,有運營商技術專家在呼吁政府應該加大對運營商的政策傾斜,為運營商創造良好的資金周轉環境,否則運營商將很難短期內持續投資4G和5G產業。
運營商“喊窮”是迫不得已,4G的投資還沒有回本,5G投資的天文數字又來了,擱誰都受不了。而且5G意義非常重大,事關各行各業,事關明天未來,所以僅僅把它當作運營商一家之事是不合適的,需要相關配套的強力支撐,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們中國力量在5G時代引領世界。